这种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影响下,是极为先进的理念。
尽管叶卡捷琳娜的改革带有一定的政治作秀成分,但无疑扩大了贵族在地方的权力,从侧面强化了农奴制统治。她还推动贵族接受俄化教育,进一步巩固对地方的掌控。
其次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她吸取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行开放政策,废除出口税,极大地促进了沙俄的对外贸易发展。
商人在沙俄的地位空前提升,绝大多数居民获得开办工厂的自由,资产达到五百万卢布以上的商人享有各种特权。
沙俄的工商业在这段时期蓬勃发展,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此,当我们谈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不能只看到她扩张了6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更要认识到这一切是经济繁荣发展的结果。
进入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沉重枷锁。大量农奴潜能未能释放,即使人口众多,沙俄的发展潜力也难以充分体现。
因此,从19世纪开始,历代沙皇都试图改革农奴制。
例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曾在波罗的海三国尝试农业改革,但遭到当地贵族强烈反对,最终无奈放弃。
亚历山大一世虽然被誉为“欧洲救世主”,击败过拿破仑,但改革之路依然坎坷,因为触及了贵族既得利益。
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后,也尝试对农奴制进行改革,但只敢做些微调,避免触怒贵族,效果不显著。
直到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一切才有了转机。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沙俄被英法土联军击败,尼古拉一世为此自杀,国家危机四伏。
正所谓“破而后立”,面对沉重危机,必须进行激烈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果断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
当时沙俄90%以上人口是农奴,这一决定引起轩然大波,意义重大。
亚历山大二世堪称沙俄的明君,即使改革初期爆发上千次贵族起义,他仍坚持推行,成功实施农奴解放。
不过,这位“明君”对中国来说并非友善人物,他在位期间,从清朝手中夺取了1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令人震惊。
类似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虽然其改革带来了短期震荡,但长远看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也为后来的苏联及现代俄罗斯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帝国终将覆灭,但改革带来的国家和民族进步不会因此消失。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孙子尼古拉二世继位,志向宏大。
他不仅继续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还欲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1900年甚至占领了中国东北。
然而,1905年日俄战争惨败,让沙俄濒临崩溃边缘。
此时,尼古拉二世任命斯托雷平为首相,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斯托雷平推行的土地改革极具冲击性:过去农民依附村社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他允许农民脱离村社,拥有个人土地。
这看似合理,却埋下巨大隐患。
农民缺乏种子和农具,收成不佳,生活困顿,只能出售土地给富裕农民,导致地主土地越积越多,失地农民增多,社会矛盾加剧。
斯托雷平采取强硬手段,将200多万“问题”农民流放西伯利亚苦役。
他坦言民权无法带来秩序,唯有铁腕治理方能实现目标,剥夺了平民选举权,将权力集中于贵族和富人手中。
斯托雷平曾信誓旦旦地说:“给我20年安定,沙俄将焕然一新。”
然而,改革未到一半,沙俄便宣告崩溃。
虽未成功,但他的铁腕精神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历史中留下印记。
改革未必都是良方,但腐朽的集团若不改革,必将被时代淘汰。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我们可以断言,改革与进步基本上是划等号的。
当然,改革伴随着痛苦和牺牲,不是每位统治者都敢尝试,因为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回望历史,许多改革者都遭遇非议。
无论是商鞅变法、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还是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改革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总是被骂得最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